城市的溫度,藏在觸手可及的公共服務里;民生的幸福,落在精細入微的治理實踐中。近年來,龍泉街道以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應”為導向,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城市治理、文明創建深度融合,從空間治理、設施升級、服務延伸等維度精準發力,讓優質服務貫穿生活全場景、覆蓋需求全周期,在“把小事辦好、把實事辦實”中勾勒出“居者心怡、來者心悅”的幸福圖景。




精治公共空間,讓便民服務有“序”更有“暖”
商圈旺、市集活,是龍泉街道的鮮明特色,濃濃的生活煙火氣背后,是對城市治理精度的考驗。針對轄區府前路、夏莊街、善文街等商圈周邊流動攤販多、占道經營易反彈的問題,街道摒棄“一刀切”管理模式,創新推行“柔性勸導+精準服務+多元共治”機制,讓民生需求與文明秩序相得益彰。
清晨時分,由綜合行政執法人員、社區網格員、志愿者組成的“文明勸導隊”準時上崗。“大叔,這邊有專門劃分的攤位,既不影響交通,還能吸引更多顧客,我幫您挪過去。”工作人員化身“暖心向導”,一邊耐心引導流動攤販進入指定區域規范經營,一邊為菜農、商戶提供搬運、擺放等貼心服務。同時,街道明確經營紅線、設置分類垃圾桶、加密保潔頻次,建立“商戶自律+專人巡查+群眾監督”的長效管理機制,確保垃圾日產日清、環境整潔有序。
“以前買菜擠在路邊,又亂又不安全,現在‘疏導區’里攤位整齊,蔬菜新鮮,地面干干凈凈,買完菜還能順路在周邊逛逛,太方便了!”正在采購的王阿姨笑著說道。如今的龍泉街道,市集煙火氣十足,街道秩序井然,文明經營成為商戶自覺行動,整潔環境惠及每位居民。




環境向美而行,讓宜居底色有“形”更有“韻”
城市的精致,藏在街角的長椅上、公交站的櫥窗里、綠地的小徑旁。街道聚焦主次干道、背街小巷、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,以“機械+人工”協同保潔模式,讓“路凈無塵、物見本色”成為常態。
環衛作業車常態化對主次干道開展高頻次機械化洗掃,及時清除路面雜物與塵土;志愿者、環衛人員定期對公交站臺、休閑座椅、果皮箱等“城市家具”進行清洗擦拭,重點清理下水口堆積物、綠化帶隱藏垃圾、墻角頑固污漬等“死角盲區”。針對老舊小區樓道易積塵、堆物的問題,街道推行環境衛生整治提升行動,各社區組織工作人員、居民志愿者與物業人員結對協作,定期清理樓道堆物、單元門口油污,讓凈美延伸至“家門口最后一米”。
“現在走在街上,不管是主干道還是背街小巷,路面都干干凈凈,逛公園時腳下沒有雜物,心里別提多舒坦了!”經常帶孫女散步的張大爺感慨道。這些細微之處的改變,讓城市顏值與氣質同步提升,也讓每一次出行都成為舒心體驗。




民有所呼必應,讓服務實效有“筋”更有“骨”
城市宜居,既要“面子”整潔,更要“里子”堅實。街道聚焦群眾核心訴求,構建“主動預防、高效響應、分類分級、多方聯動、跟蹤回訪”的全鏈條訴求服務體系,以日常巡查為基礎、群眾反饋為導向,以靶向治理破解民生痛點,讓城市更安全、更宜居。
化被動響應為主動擔當,各社區工作人員、網格員化身“民情觀察員”,在日常巡查、入戶走訪中主動排查道路、井蓋、路燈等設施隱患,耐心傾聽居民訴求建議;同時暢通居民反饋渠道,通過網格微信群、居民議事會等方式,及時收集老舊小區、背街小巷存在的設施破損問題,對發現的問題當場記錄、即時上報。街道建立“巡查發現—分類建檔—快速派單—閉環銷號”工作機制,第一時間統籌施工力量上門修復,做到“小事當場辦、急事加速辦”,用“事事有回應、件件有著落”的實效,為居民筑牢安全宜居的堅實根基。
“以前家門口的路坑坑洼洼,出門散步都得繞著走,現在路面平平整整,晚上路燈亮堂堂,推著嬰兒車散步再也不用小心翼翼了!”家住荊河小區的李女士為道路修復工程點贊。




延伸服務觸角,讓民生關懷有“度”更有“情”
文明的深度,在于人文關懷的溫度。街道立足社區實際,以“微改造”回應“大民生”,以“軟服務”提升“幸福感”,構建全場景、多元化的便民服務體系,讓服務覆蓋“全生命周期”,直達“需求末梢”。
聚焦“15分鐘便民服務圈”建設,持續完善社區配套服務。嶄新的健身器材陸續“安家”,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運動樂趣;針對老年人、兒童等重點群體,完善適老化、適幼化配套設施,在公共區域增設防滑設施、防護圍欄,讓不同年齡段居民都能安全舒心地使用社區空間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常態化開展多元化惠民服務:聯合轄區共建單位、公益組織、愛心商家開展健康義診、慢性病篩查、用藥指導等健康服務,讓“小病不出社區”成為現實;組織志愿者為獨居老人、困難家庭提供愛心服務,用陪伴溫暖孤獨;定期舉辦文藝演出、健康講座、技能培訓、非遺體驗等活動,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,涵養文明新風。
“現在社區服務太全了,免費磨菜刀、查視力,還有健康講座和文藝表演,我們老年人的生活越來越舒心了!”社區居民王奶奶滿臉笑容的話語,正是對公共服務溫度的最佳詮釋。一個個“微改造”、一次次“暖服務”,讓社區成為承載幸福的港灣,讓文明之花在群眾心中深深扎根。

您的位置:
